2019年12月24日下午,華東師范大學城區學院中國城市科學系列報告于閔行校區資環樓539會議室舉行,紐約州立奧爾巴尼大學地理與規劃系教授——黃友琴應邀作了題為“中國流動人口住房獲得:依然存在的制度性障礙”的學術報告。會議由崔璨研究員主持,城區學院寧越敏教授、孫斌棟教授、城市發展研究院王豐龍副教授、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黃旭副教授以及我院及相關院系的學生參與此次學術交流活動。
黃友琴教授從中國住房改革的背景出發,談及住房改革以來,住房自有率、住房面積等方面都有了極大的提升,大部分的中國人都已經實現了“安居夢”。然而,流動人口的住房問題凸顯,制度分割仍然是流動人口實現“住房夢”的主要障礙。2017年CHFS 數據顯示,流動人口尤其是農村流動人口在住房產權獲得中的劣勢愈加凸顯。目前已有文獻中對流動人口住房的研究多使用截面數據,未對2010年之后實施的一系列住房政策對流動人口住房消費和居住狀態的影響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因此,黃友琴教授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兩個問題:一是流動人口住房獲得狀態隨時間是如何變動的;二是在住房獲得中的制度性障礙是否隨著時間逐漸削弱。
帶著這兩個問題,黃友琴教授以2010 年這一關鍵時間為節點,回顧了2010年前后,外來人口在保障性租賃住房、保障性產權房以及私有產權房獲得上的住房政策的一系列變動。提出了兩個假設:一是2010年之后外來人口在住房政策上仍受到一些障礙;二是外來人口的內部的異質性比較明顯,高教育水平更容易獲得保障性住房。同時,基于2010年和2017年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黃友琴教授對流動人口住房產權獲得、住房貼補狀況的演變趨勢進行了分析,介紹了研究當中的指標及模型。從回歸模型分析結果看,在住房產權獲得上,非農戶口比農業戶口更容易獲得住房,流動人口遷移的距離越近,越容易獲得住房產權,并且這個因素逐漸減弱。在是否受到住房補貼上,受人才保障房政策實施的影響,2010年后,大學及以上教育水平的人在保障性住房的獲得上更突顯。
最后,黃友琴教授進行了總結,認為中國住房政策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住房獲得的狀況,但制度性的障礙仍然存在,區域的差異也愈加凸顯,保障性住房的目標也逐漸轉向對人才的吸引,外來人口的住房問題仍需要受到政府、學界的廣泛關注。
匯報結束后,寧越敏教授對本次講座作了精彩點評,指出保障性住房目前主要面向本地居民,外來人口幾乎很難獲得,而購房的限制主要針對大城市,可以以城市為案例,通過田野調查定性的方式來觀察中國戶籍制度持續性的背后機制。此外,孫斌棟教授與黃友琴教授對中美不同住房政策背后的制度性原因進行了深入討論。王豐龍副教授對研究中保障房與自有產權房兩種分類的方式、市場因素制度化等問題與黃友琴教授進行了探討和學習。南京師范大學黃旭副教授從其自身的經歷出發,談到其對保障性住房的看法。在嚴謹又歡樂的氛圍中,此次城區學院學術講座圓滿結束,給在座師生帶來了深刻啟發。
圖文:穆學英
編輯:周歡歡